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东明县  > 正文

文明乡风吹遍各个角落
——东明县小井镇推进移风易俗见成效

作者: 王燕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4-12-21 11:12

在东明县小井镇,移风易俗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,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。曾经传统丧葬习俗中的铺张浪费现象,如今正逐步被文明、节俭的新风尚所取代。

不久前,在裴子岩村朱同山父亲的三周年忌日上,曾经热闹非凡、唢呐喧天的场景不复存在。没有了响器班的演奏,社火规模大幅度缩水,客人数量也少了一多半。朱同山感慨道:“和父亲热丧时50多桌待客量相比,这次最少节省2万元。”这一变化,不仅为家庭卸下了沉重的经济包袱,更如一股暖流温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。

随着移风易俗理念在小井镇的落地生根,一系列传统习俗相关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。经营40多年的响器班,在这场变革中无奈停业。小井村的王广生,是当地有名的唢呐手,联合家中会吹笙、弹琴、唱歌的亲戚组成了响器班,附近村庄谁家有办丧事的都是和他联系。生意好的时候,一天一个人能挣几百块钱。然而,从镇里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后,各村纷纷摒弃了办丧事请响器班的旧俗,他的生意一落千丈,最终只得关门歇业。

洼刘村党支部书记刘刚彦见证了这一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,他说:“以前村里办丧事有请响器班的习俗,街坊邻居闻声而动都去帮忙,一人随礼全家吃席。这种习俗的背后,是事主沉重的经济负担,仅响器班费用就高达三四千元。如今取消响器班,帮忙人数减少,村民得以安心外出打工,事主负担明显减轻。”

裴子岩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郝玉泉算了一笔账:“我们村一年办丧事和三周年纪念活动约50多起,按现在的操办方法,全村一年能节省70多万元。”

该镇民政办主任孙存领进一步表示:“全镇一年此类活动大约700多起,一年能节省1000多万元。这不仅体现了经济上的效益,更反映出移风易俗对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、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”

与此同时,祖传7代的纸扎铺生意也受到了冲击。以往,按当地风俗习惯,热丧、三周年祭祀活动都要扎大量社火,从纸人、纸马、金银幡,到汽车、牌坊等纸扎,种类繁多。因为互相攀比,社火越扎越多。有钱的大操大办,没钱的借钱也要硬撑场面。群众虽有怨言,却又无奈。

东五营村负责人胡国峰表示:“如今,随着丧事简办的理念深入人心,村里的攀比之风得到有效遏制,纸扎需求急剧下降,大家能理性对待丧葬事宜。”

小井村纸扎铺的老板秦挺军无奈地说:“我们家祖传7代都是靠扎社火谋生,现在生意越来越差,妻子已经出去打工,靠我一个人维持经营。”

此外,下乡包桌的生意也大不如前。过去在农村办丧事讲排场、搞攀比,比社火数量、待客规模,似乎场面越大越有面子,越显示子女对老人的孝心。个别村民甚至在老人生前未尽孝道,死后却大操大办。

“原来热丧、三周年纪念活动中每家都要包六七十桌,现在只需二三十桌。现在热丧都是一碗‘大锅菜’,生意越来越难做了。”洼刘村专业下乡包桌的郭效魁说。

不过,黄庄村农民张俊德对这一变化十分认可,他说:“原先我们村办丧事都是成桌待客,既麻烦又费钱,现在热丧一碗‘大锅菜’,实惠又省钱。”

如今,东明县小井镇的移风易俗工作已初见成效,文明新风吹遍全镇各个角落。从最初群众爱面子、不理解,到如今逐渐形成共识并得到广泛支持,这一转变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,更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记者 王燕 通讯员 段水法 李鸿飞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